萝岗,萝岗区,萝岗网,萝岗香雪论坛,萝岗论坛,广州开发区论坛,萝岗网站,广州萝岗,萝岗门户,萝岗新城,萝岗人的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州多家社区医院健康档案造假 [复制链接]

1楼萝岗橙



居民健康档案。 新快报记者 孙毅 实习生 郑家丽/摄



漫画:王云涛



登记资料建立健康档案,方便社区医生主动关注居民的健康状况。 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摄 (资料图)


  几名医生对几万居民实在忙不过来

  不能完成任务要扣工资,每建一个档政府补贴医院40元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黄穗

  新快报讯 你知道有“个人健康档案”这回事吗?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是新医改后一项重要惠民工程,用于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健康情况等。广州市财政为此专门拨款,为每位居民补贴了40元的“健康档案服务包”。这笔钱,下拨至市内各个社区医院,用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免费体检等公共服务。

  日前,新快报记者接到某社区医院报料,称其辖区内4万多份健康档案,竟有过半是造假的——因为社区医院里仅有的几名医生,完成不了社区内多达几万人的调查量;而如果完成不了月任务,医生是要被扣月工资的。于是,医生只能“迫于无奈造假档”……

  新快报记者接连向越秀、荔湾、天河等多家社区医院核实,发现健康假档现象不但属实,还普遍存在;而且不少居民的真档,由于信息无法更新、追踪,最后也成了“死档”。很多社区医生大吐苦水:“健康档案已成社区医生沉重的工作负担。人手不足,实在有心无力”。

  对此,市卫生局昨日回应,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社区医生的居民建档工作量,加大电子档案的进程。而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则建议,健康档案应该是一个人病史、用药史、检查史、体检史等的动态信息积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健康档案必须以真实信息化为支撑,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使健康档案起到预防和指导的作用。

  社区医生披露

  瞒着居民建档为应付检查

  “4万多份健康档案,一半以上造假。”昨日,某社区医院负责人张主任(化名)向记者如是透露,4万多份纸质档案,塞满10多平方米档案室,以便上面有检查时拿出来应付。平时就是一份“死档”。

  有居民不知自己被建档

  新快报:你们的健康档案都是真实的吗?

  张主任:肯定不能说百分百真实,有的来我们这里看过病的,我们也会拿他们的资料来填写。辖区内的慢性病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孩子和围产保健的育龄妇女都基本是真实的。这部分人不能说是造假,只能说是照抄,把他们的信息抄到健康档案上。其实我们也不想这样做。

  新快报:那有多少份是造假的?

  张主任:像我们社区医院现在建了4万多份,一半以上(假)吧。我们也去其他社区了解过,大家都是这样的情况。他们也老实地说:“去派出所、街道拿(居民)资料,抄呐。”现在各社区医院为了健康档案,穷尽各种办法拿居民资料。像我们一些很旧的信息也拿来用。

  新快报:造假这部分的居民自己不知道的?

  张主任:是的,不知道。

  新快报:居民知道后投诉怎么办?

  张主任:这些资料一般是不会泄露出来。但如果按照上面说的,建好的健康档案要与全市区域信息系统对接,居民可以上网查询到情况,那会是很麻烦的事情。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

  新快报:这些档案有拿出来用吗?

  张主任:完全没用。上面来检查时,再拿出来应付。

  政府有投入居民没享受

  新快报:为什么要造假?

  张主任:政府将我们20%绩效挂起来,所有的业务量、门诊量、健康档案建档率都有考核指标,市、区、医院内部层层考核,不过关就要扣钱。

  新快报:政府每人补贴40元,补贴到位吗?

  张主任:补贴到位。但如果所有人都按照要求,百分之百享受免费体检等公共服务包的内容,钱恐怕不够。

  新快报:医院拿了公共服务包的钱,没服务?

  张主任:没办法,有时候请他们来免费体检,请都请不来。只能说政府为公共服务投入许多钱,但并非每位居民都愿意来享受,像基础体检就是这样。

  ■尴尬

  上门建档常遭白眼

  “每次入户调查居民健康情况,能有三成的机会找到人就不错了。”在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杨媚医生说,他们辖区有近6万居民,但将首诊定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数不到8000人,很多居民生小病,也宁愿花更多的钱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去。为了做健康档案,只能主动上门。

  被人当成骗子、被人嫌烦、被街坊骂……最令社区医生尴尬的是,带着一脸的真诚向居民咨询健康情况,没想到常遭遇充满警惕的双眼,屡吃闭门羹。有一次,杨医生到一居民家做调查,这户人家无论怎么样都不相信他们,还扬言:“你们再不走,我就放狗咬人了!”

  “我们压力也很大,几乎每天都去社区游说居民来建档。”一位全科医生透露,入户上门,要花近1个小时才能完成一份纸质健康档案,因为没有移动设备,先得填写纸质的档案,然后带回医院,再输入到电脑里。工作量很大。

  什么是

  个人健康档案?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是新医改后一项重要惠民工程,用于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健康情况等。广州市财政为此专门拨款,为每位居民补贴了40元的“健康档案服务包”。这笔钱,下拨至市内各个社区医院,用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免费体检等公共服务。

  A 为什么建档难?

  ■建档对象:居民

  填档案涉隐私 健康人群懒理

  家住广州市越秀区梅花村街的李小姐日前到社区医院就诊时,医务人员告诉她:“可以登记资料建立健康档案,方便社区医生主动关注居民的健康状况。”尽管医生还告诉她,建立了健康档案后,会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提供就医和饮食等咨询,但李小姐不为所动,拒绝填写资料。

  而天河区的廖女士、张女士等十多位居民均告诉新快报记者,她们知道社区医院一直在宣传、推广建立健康档案,但不以为意。“小区有贴出公告,但不知道这档案有啥用处,所以也没认真了解过。”

  “我很少生病,大病去大医院。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哪里都不知道。”30岁出头的市民陈小姐说,很多健康的、年轻的朋友都觉得这项服务可有可无。

  新快报记者翻看这份健康档案,发现要求填写的内容很细很具体,每份健康档案有4页纸。除了解居民身体状况,还要填报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饮酒情况及家庭病史等,此外,还要求提供居民身份证号码和家庭住址,有些居民担心泄露隐私,便有抵触情绪。“然而不填这些信息,这份健康档案便作废。”社区医生说。

  ■建档人:社区医生

  居民多医生少 建档有心无力

  谈起居民健康档案,不仅一些居民不买账,不少社区医生也感叹“难以开展”。

  “辖区有6万居民,全科医生却只有几名,今年的任务是要完成辖区80%的居民健康档案。”某社区医院相关负责人透露,建立健康档案导致正常工作无法开展,目前普遍都是在应付了事。

  该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虽然社区医院划归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医护人员拿的是定薪,但有考核任务,每月部分工资会挂起来。“如果年终考核完不成相关任务或考核不合格,会扣发这部分钱。”

  “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做这个。”越秀区某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听记者询问健康档案的建立情况,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医院并无足够精力进行这项工作,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只出现在这一家医院。“我们医院共有全科医生8人,却负责居民8万人,人员实在太少,都去建档案,病谁来看?”一名社区医院负责人介绍,平时的诊疗负担已经很重,对于健康档案的建立,只能做到居民来看病时为居民建立,平时偶尔进行入户调查。

  B 建档难有后患

  怕未完成任务扣钱

  社区医生只好造假

  “工作量年年要升10%。”荔湾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对记者透露,辖区内有近6万居民,今年完成的工作量是八成辖区内常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口要建健康档案。

  “为了完成目标考核任务,不得不造假。”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直言不讳地告诉新快报记者,目前居民多、医生少、居民不配合的现状,使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在一些社区医生眼中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就算我们24小时连轴转,也很难完成”。

  那如何造假?“有了居民的姓名、电话信息后,医生自行填写居民健康档案喽。”有社区医院负责人透露。新快报记者在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采访时,不少社区医院方面均表示,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存在,据一位主任介绍,虽然医院定期派出医生护士团队进行档案的建立,但到年底也恐怕难完成安排的工作量。

  一些社区医院表示,健康档案已经基本覆盖了社区内所有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但对于正常工作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健康档案基本还属于空缺状态,只能造假。

  信息难更新 闲置成“死档”

  到居民家填好健康档案后,社区医生回到医院,还需要把这些档案输入到电脑里。某社区的李医生介绍,健康档案目前是以个人方式建档,再按家庭归档,今后还会添加家庭健康档案。“通过网络,社区医生可以随时查询修改自己负责住户的资料,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管理。”

  “健康档案建立有难度,但如何应用才是更重要的。如果就锁到柜子里,说实话没什么意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医生告诉新快报记者,由于健康档案建立后需要定期回访,回访的工作量太大,部分健康档案已成为“死档”。

  市卫生局:

  不希望为完成任务而建假档


  “你们反映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也有所了解,也在根据各方诉求调整工作方案、目标任务。”针对居民和基层医院反映的纸质健康档案建设中的困境,新快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广州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

  据市卫生局回应,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正在推进,届时纸质档案将被电子档案取代,且居民的健康档案将在大小医院进行联网,可以随时调档、更新。针对基层人手少、工作量大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将研究降低工作量,“我们不希望为了完成目标任务而造假,宁愿降低任务量,要求保证质量”。

  ■焦点问答

  问:财政花了多少?

  答:社区医院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时,目前按每常住人口每年40元的费用给予补助,其中包含国家3.5元,其余由市、区两级财政安排。当然这40元是包括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打包在内的11项内容公共服务包的金额。

  问:社区医生称建档很难。

  答:其实有许多方法建立档案,如通过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由于目前社区医院的就诊率不足30%,确实让居民来社区医院主动完成健康档案有点难度,也导致这项工作的困境。

  问:建立健康档案之后没用?

  答:“死档”现象不敢说没有。为应对这一问题,我们也正在大力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促进全市大小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2010年,广州已经开展建立统一的区域信息平台,今年广州市属医疗机构、一半以上的区的100多家基层医院已经联网,基于这个平台,已经完成800多万份的电子档案。

  问:基层医院说造假是迫不得已。

  答:成千上万份档案,我们不敢保证每份准确、真实,不排除有的社区医院造假的行为。当然,我们不主张为了完成目标任务而造假。目前社区人手确实非常紧,目前每万名居民配置8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还未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确实压力也大。他们反映90%建档率工作量太大,我们会实事求是调整降低目标。但目标任务不能低于国家和省的要求。

  专家观点

  廖新波: 有了电子病历 电子健康档案会自动生成


一直关注医改的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称,他早就留意到基层反映的健康档案建档难问题。昨日,他接受新快报采访时表示,没有信息系统支撑的纸质档案是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表现。

  他提出一步到位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他说,有了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然”形成。现在大部分的纸质健康档案是没有意义的,充其量就是一次健康人口普查。

  “一次分娩就是一次建档;一次预防接种、一次看病和入学体检就是资料的收集;甚至婚前检查,产前检查健康档案就开始形成。这样的电子健康档案纸质是完成不了的。如果不能累积和统计个人健康信息的纸质档案拿来干什么?”他表示,这并不是纸质与电子并行的问题,而是思维断裂的问题。一个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是多个部门系统的总和。也是反映一个政府的统筹能力和行政能力的表现,但现行体制在信息化建设中凸显出巨大的浪费!

  廖新波呼吁,在电子信息系统未联网建好的时候,纸质健康档案的建立应审慎之,甚至休之。
分享 转发
TOP
2楼糯米糍

造假???咁建来有咩用~~
坚持走自己既走,顺便走埋人地既走,让人无路可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