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岗,萝岗区,萝岗网,萝岗香雪论坛,萝岗论坛,广州开发区论坛,萝岗网站,广州萝岗,萝岗门户,萝岗新城,萝岗人的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70后集体陷入童年回忆 [复制链接]

1楼萝岗橙
随着我们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相对匮乏,拒绝长大的人越来越多,长大了还要装嫩的人也成递增趋势。一个新名词横空出世:kidult。因为kidult,LV古版包上有村上隆的樱桃、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变成了电影大片,票房爆满。妹尾河童,金子美铃这些原本冷门的写作人变得耳熟能详。因为Kidult,越来越多的大人开始给自己过儿童节 ,儿童节前后出的应季图书也会一直傲居在畅销排行榜上。

  《小时候》是青年作家桑格格的第一本书,写自己从2岁到27岁的各种零零散散短小精悍的生活经历,不小心就成了两个月来图书畅销榜的冠军。桑格格在书的封面上写下了,“过去是一颗糖,我偷偷把它吃掉了”,吃下去,再做一个kidult的梦,甜了自己,也甜了别人。

  童年生活并没有过去

  桑格格,27 岁,极不喜欢被称作青年女作家,当过黑社会老大的女朋友,但她见到陌生人还是害羞得脸红,不肯抬起头。

  《小时候》的畅销,她根本没想到。也许人们内心深处已经渴望这种单纯透明的东西了,桑格格想写这本书的时候,想法却很单纯,“我一直想写一本书,送给我最爱的人。他也许不会看,一直放在箱子里,落满了灰尘。我呢,从此也不再提起这件事,照常生活”。

  这些零散的小故事,充满了细节性的趣味和童真,遥远岁月的流行的玩物、游戏、口头禅,在书里一一复活,唤起了很多人对童年的怀念。同时,读者也惊异于桑格格有这么好的记忆力,桑格格说“我的记忆力很好,2岁的事情都记得很清楚,就连我当初是怎么吃奶的都记得很清楚,但也有不好的时候,比如,昨天我去一个很熟的朋友家里,结果转到汽车没油,也没找到。所以我只记住那些我愿意记住的事情。”

  《小时候》从2岁写到了27 岁,桑格格说自己的27 岁也应该算童年,因为这种“童年”的状态在她的生活中其实并没有过去,也没长大,她看每个人都是小孩,桑格格是不喜欢别人说这是一本怀旧的书的,“我很回避用‘那时候’、‘那年’等有距离感的句子和字眼,我会直接切入,如‘明天有考试’等。因为那样写就等于承认童年从生活中过去了”。

  在网上有评论说这是70一代的集体记忆,但也有很多纯粹个人的私密的回忆,桑格格说她宁愿这本书被说成是集体回忆, 因为个人的记忆不具备任何力量,而她是想通过这本书在人们心底唤起点什么的。这本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小书,可以当作地铁、飞机上的消遣,但也有人从中读出了人间的世态炎凉,认为这是一本新世纪版的《世说新语》,桑格格在写的时候,是用了这样的心思的,那些读出世态炎凉的读者是高级读者,但如果只做消遣,也没什么不好。

  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这本小书的文本结构,零散的小故事化成一句句有张力的句子被编成了号,小说几乎可以从任何页码读起,都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桑格格说这样的形式是因为自己缺乏掌握大框架的能力,所以避免了文学化的描述,只留下枝干,让内在形成线索。“你别看着琐碎,哪一条放在前面,哪条放在后面,其实都是我精心设计过的。

  桑格格说自己喜欢最直接的叙述,喜欢一下子就飞起来的文字,“我不太喜欢小说,太冗长了,我是喜欢诗的,但我当着很多人的面,不敢说我喜欢诗”。

  桑格格留着很短的头发,她说这样最自然,最像自己,其实她是喜欢辛迪·奥康娜的,她还喜欢莱昂纳多·科恩,前阵子胡德夫来北大做演出,桑格格坐在座位里手舞足蹈,大声叫喊,甚至惊动了坐在她后面的李宗盛。

  桑格格其实是文艺气息很浓的文艺青年,但她不想表现出这一点,在她的书和博客里,她很少像大多数人那样炫耀自己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影,她说那都是别人的,要转化成自己的。

  生活如实记录就是一部童话

  一个翻倒的桌子,会让桑格格联想到一个等待拥抱的小孩。买玩具的时候专门挑那些残破的,“因为如果我不要他,就没人要他了”。在住所周围她会定时定点的给流浪猫投食喂水,还能跟每只猫都能聊上一两句。在河里冲脚,一只鞋被水冲走了,她会赶紧扔掉另一只鞋,让它去追第一只,因为它们是一对的。桑格格说自己如今仍然保持着孩子的那种最纯真的成分,但这种纯真又有别于孩童时代的懵懂,是生活不断历练之后留下来的最宝贵的成分。

  马原曾对桑格格说:“把我的生活如实记录下来,是一部传奇,把你的生活如实记录下来,就是一部童话。”

  桑格格本名叫格桑,是藏族人,以前在报社供职时,用桑格格作笔名,因为本名的民族味道太重了,桑格格说,“我的格格是假装的,不是还珠格格的格格,而是格格不入的格格”。

  就像桑格格所说,《小时候》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所以大部分的内容是真的,除了拥有一个奇妙的童年,会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劝父母离婚,她长大后那些传奇的经历也是真实的,她曾是自己找上门的村姑演员,曾是个子最小但最能推销的啤酒小姐,曾是电台午夜情感节目里只劝别人赶紧离婚的DJ,曾是黑社会老大的女朋友最后辍学亡命天涯,曾是报社记者爱上了被采访的著名音乐家结果却也不了了之……

  如此彪悍的生活阅历,与眼前这个羞涩腼腆的女孩是不相符的:“我其实不是特别活跃的人,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会拘谨。我不擅于做主角,做主角时我会不自在,长这么大,我只在两个场合里做过主角,一次是在18岁时过生日,还有一次,是得了一张奖券,召集朋友吃饭,所有的人都惊讶,格格要结婚了吗?在热闹的场合里,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在《小时候》这本书中,桑格格的父母都有着可爱的性格和传奇的经历,格格说父母这部分都是真实的记录,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甚至比书里写的还要有“童话气质”,书写完后,桑格格的母亲连夜就看完了,第二天对她说,你怎么不把我写得光辉一点?后来,她又看了一遍,叹一口气说,“你写得确实挺好的”。而且,在桑格格的影响下,桑妈妈已经决定开始写她的“小时候”了。

  桑格格的父亲一直比较严厉,所以到现在格格还没有给父亲看过自己的书,在父亲眼里,格格无论多大都是一个小孩,回到家,就要在众亲戚们面前,大声唱歌,表演节目。

  桑格格说自己有很多的女朋友,她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很精彩,也许她们自己不觉得,但在格格的笔下又幻化成了另一种童话,她们都是一群“长不大”的精灵,比如张敏、豆豆、小变态,每个人都有童话的一面,她自己觉得自己像一个大男人一样地宠着她们,她们也愿意有一个“宝里宝气”的格格陪在她们身边,每次她们相遇,都毫无寒暄地直奔八卦主题,一起吃饭时你争我抢,吃到扶墙走,对于她们来说,最爽的莫过于去商店买打折货,“再喜欢的东西,不打折是固然不会买的”。这就是格格和朋友们的价值观。

  回想起如此众多小时候的事,父母离婚对桑格格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父母离婚的孩子会被“另眼看待”,她不想被人“另眼看待”。

  经历了几次传奇的爱情过后,如今的桑格格有着甜美宁静的爱情,对象就是她博客里天天提到的九色鹿,也正是在九色鹿的鼓励和开发下,桑格格写出了《小时候》这本书。但桑格格是断然不想婚姻这件事情的:“结婚傻死了。婚姻对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来说是合理的,但对于爱情来说就是畸形的制度,如果可能,我希望和我爱的人在80岁再去领一张结婚证。”

  在各个城市之间游走

  桑格格和九色鹿一起,创办了《城市中国》杂志,格格的职位是副主编,因为不用坐班,所以她觉得这是她从事过的最好的职业。《城市中国》是一本严肃的城市人文地理杂志,格格“宝里宝气”的文字是不符合杂志的要求的,所以这个副主编的主要工作是搞活动、做外联。此时,格格就要像被爸爸要求在亲戚前表演节目一样,发挥自己性格开朗的一面。

  “我是那种职业化程度低的人,但我工作时会比较敬业。我卖啤酒时还在上学,个子最小年龄也最小,但却是最能卖的,所以当副主编也当然很敬业,我们的杂志可好啦……”不过下个礼拜,格格决定去广州呆一阵子,和朋友一起合伙卖衣服。

  自从从四川逃逸后,格格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交替地度过的,她说自己喜欢在各个城市中不停地游走,她喜欢北京和广州,那种大,混杂,热闹和粗砺的部分永远让她兴奋,她不喜欢上海,对刚刚去过的欧洲更没感觉,“这些城市对我来说过于精致了”。对于物质,格格觉得应该像身上的肥肉一样,能少就少,以前租10平米的房子,现在能租20平米的就很开心了。“我想要一种状态的平衡,我想不停地游走,我想保持一种对物的敏锐的感受力,想被新鲜的事物不停地包围。”桑格格有一只心爱的“新秀丽”的箱子,里面装着自己辛苦购得的打折衣服和化妆品,如果想走,拎上它就可以走了,对于别的,她没有丝毫留恋。

  

  Kidult

  这字由kid(孩童)和adult(即成年人)两字合拼而成,即孩童化的成年人,或指有稚气、童真、赤子之心的成人。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但近一两年又再冒起成为话题,用来形容今天普遍的新成年人现况。Kidult拒绝长大、思想渴望单纯、渴求受保护。

  概括而言,kidult的特征是:20多岁至30多岁,拿不定主意, 连自己也不清楚想要的是什么。同时他们有储物购物的癖好,通常是运动鞋或玩具。花多多金钱在个人的猎物之上,但又不肯花在与女友的浪漫之中(如到较精致的食肆)。

  我听见最典型的kidult心底话是:长大真不好玩!不想做大人。
分享 转发
你会不会 你会不会 在某个夜晚突然想起我
你会不会 你会不会 突然萌生保护我的念头
你会不会 你会不会 有一点点想要好好爱我
你会不会 你会不会 在人潮汹涌的街牵我走
TOP
2楼糯米糍

路过,作个俯卧撑就回去

























中药美白祛斑霜丰胸产品排行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